新高考模式下,普通高中学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教务资讯     |      2022-11-13 18:18:32

从2015年至今,小编没有一天不在新高考这条线上,在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沉淀和深度思考,同时也伴随着各个不同阶段与学校相关人员的交流,特别是在浙江,更能清晰的感觉得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新高考的思考更加深入,也从中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这里面我说两点内容,一是留给大家思考的,二是高考以来学校的心路历程

一:大家思考一下从学校的初心出发,应关注什么样一些内容

1.你是否关注每个年级中最前面的那一批学生,因为那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2.你当前在新高考下遇到问题仅仅是如何排一份课表吗?

3.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更多关于思考的是哪些角度?

4.走班、管理、成绩这三者有着怎样的逻辑关联?

5.我以什么样的尝试去落实新高考?

相信自己的判断,学校、学生的未来都在您的决策之间,请慎重决策,这是教育者应有的本心。

二:新高考以来学校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我将这种经历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以最早的浙沪经历告诉大家)。

第一阶段:解决排课问题是首要

1.这个阶段学校最重要的是希望怎么解决安排上课的问题,这是新高考下最早直面的问题,这个浙江的老师做过很多的探索,在这个阶段也与很多的领导交换过观点。

2.在这个阶段,当排课都变成一个很难的问题的时候,所有的其它要求都可以让步于排课,不论课表好坏,只要能排出来就已很不错了,而且当时也没什么软件支持,所以教务处的暑假注定在办公室里面熬夜。

3.当排课的难度大到学校已无法解决的时候,一旦有了一个解决方案,哪怕时课时利用率很低,也便是没有什么办法了。

4.在第一阶段的摸索中,很快大家就找到了新高考要解决排课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分班分好。

第二个阶段:第一届见成绩,执行策略要优化

1.2017年,第一届新高考的学生参加高考并在取得的成绩情况下进行分析,什么样的情况有降,什么样的情况有升,这个阶段很多的学校会把走班当成成绩下滑的重要原因,因此会去实施套餐化的选课要求。

2.很多学校缺乏对于学生的深度思考,有些学校一味的强调组合,而忽略了学生的选择权,这是很致命的,比如:小李这个学生就是“政史化”的成绩较好,非得因为没这个组合改成了“政史地”,这种因素从个体上要取得好成绩是难的。

3.在第一个阶段后,很多学校发现自己学校的课时利用率很低,在高二的时候选考还只能开3个,2个课时,而有些学校为什么能开5个课时呢,开始深度的思考。

第三个阶段:注重规划,深度分析数据

1.小编发现,特别是在办学比较好的学校,他们越重视规划和成绩,在小编与各校的教学副校交流过程中,也许旁边的人真听不懂我们的对话,但我们对于教学的规划思考,这让学校真的没有想到如此专业。

2.这个阶段也就是当下的这个阶段,我仅指2014年的浙、沪的学校,在新开始的学校很少见到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新高考有很深的思考,我们说的如从高一阶段学科考试与选择的规划,高考教学计划的规划,课时、教师工作量、教学班组成等等,都是很细节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在新高考下的走班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小编发现,越用心思考的人,在这方面会做得越细致,当然这也是看学校,因为每个学校不同,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当然做法也会有差异。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思考,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清楚了总体框架规则,在这些规则前提之下进行管理的优化,这样更容易达到目标,如果不知道整体框架,那也许你所有的思考都是徒劳,因为有些决策目标并不一定能做到现实转换。

5.那么说的整体框架又是什么呢?

(1)各阶段的学科课时分布情况与排课安排之间的关系

(2)各阶段的考试与教学班划分之间的关系

(3)学校对于学生层次的划分与高考指标之间的关系

(4)任课安排与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

回到主题:学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落地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比你仅给他提供一个软件工具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